|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满山红叶似彩霞——蛟河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巡礼

满山红叶似彩霞——蛟河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巡礼

关键词:满山红叶似彩霞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蛟河市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iaoh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705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几年来,蛟河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当地农村实际,以文化大院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致力于建设新农村、打造新农民,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康熙东巡故地的文化之花——窝集口

窝集口一个绕口的村名,它的的由来还颇具渊源:史上记载,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帝率大队人马第二次巡吉林城时,到窝集口号狩猎,见山高林密,雅兴顿至,作诗《阅窝稽》:

松林黯黯百十里,

罕境偏为康鹿游,

雨雪漂萧难到地,

啼鸟野草自春秋。

"窝集"为满语,意旨森林茂密之地,窝集口因此而得名。
  
如今的窝集口,恐怕康熙在世重游故地时,定会被那诱人的果香、酥脆的大煎饼所吸引,可惜时光不能倒流,那只有他的子孙后代有这口福了。康熙在地下也会感叹:向天再借五百年!

"果红压枝,暗香醉人",金秋9月吉林蛟河窝集口采摘节伴随着漫山柑果的红润香浓盛装开幕。

窝集口村,古有帝王亲点而得名,今有变山为宝而成名。窝集口村位于长图公路天岗段内,处于蛟河市采摘节——红叶谷——拉法山旅游带的始端位置,全村有380余农户,1700多人,耕地面积210公顷,以种植果树和摊大煎饼而远近闻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是吉林省确定的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窝集口村山多地少,尤其是荒山和坡地占距面积特别大。几年前,姜国田、刘光廷带领几名党员干部率先进山开荒,承包村里6公顷荒山,尝试种植K九、香槟等果树。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劳作,最终培植成功。在他们的带领下, 短短几年间,窝集口村的果农由最初的几户发展到200余户, 果树面积由6公顷增加到280多公顷,年产各类水果7000多吨,年产值800余万元。果品远销东北三省及上海、广州、杭州等各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每年89月份果实成熟季节,各地的果品商纷至踏来,驻地采购。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富裕起来的窝集口村开始注重自身的包装修饰了。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求知求乐的欲望与日俱增,在市乡两级的大力扶持下吹响了窝集口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号角。

在窝集口村文化大院建设中,窝集口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文化设施不能过于分散,必须集中连片,才能对广大群众形成吸引力,才能在一个村形成一个文化传播中心。为此,窝集口人把“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装备一个农家书屋”、“培育一个文化大院”、“开辟一个文化活动广场”等硬件建设投入较大的项目,集中到一起,即:以开放式的村部广场为中心,围绕中心大力开展文化设施建设。

工作中,窝集口村投资12万元,建设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村部文化活动广场,并全部实现了硬覆盖和美化绿化。投资20万元,翻建了村办公室,兴建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室。建成了吉林省首家农村图书馆,并安装了高标准的篮球架、乒乓球台和村民健身器材,使窝集口村的村部广场成为窝集口村的文化中心,成为了真正的“文化大院”。

文化大院建起来了,窝集口人又感到,文化大院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其它各方面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为此,他们在推进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工作的同时,把此项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村屯规划建设、清洁能源使用、美化绿化亮化、水泥路建设等工程结合到一起,形成建设合力,整体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工作中,他们加大了村屯环境的整治力度,通过广播、开村民代表会等方式,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采取包户包片等措施,使广大村民的不良习惯得到改善,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同时,筹集了75万元,对村内河堤进行了治理,建设了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沿河游园,种植各类绿化树2000多棵,培植草坪800多平方米,安装新式路灯21基。同时,他们还筹集了66万元,修建了村内巷道水泥路,使窝集口村的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通过工作结合,使整个窝集口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文明素质得到历史性改变。

文化大院建成后,窝集口人没有松口气,而是指派专人负责文化设施的管理,确保文化设施的维护和正常使用。环境变好了,文化设施建齐了,动员好村民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成为他们下步工作的重点。为此,窝集口村两委班子积极宣传发动村民参加文体活动,组建了“窝集口村篮球队”和近80人参加的“窝集口村秧歌队”,投资近万元,购置了服装、大鼓、锣、唢呐、舞狮等,定期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如:在三·八节开展“创富评比”、“好儿媳、好婆婆评比”、“好邻居评比”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在国庆节开展篮球赛……每当清晨和傍晚,老人和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来到这里,进行健身和娱乐。广场健身娱乐成为窝集口村的一道风景。

窝集口人利用建成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设施,狠抓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兴奋点,每年组织村民集中学习培训至少在5次以上,邀请蛟河市农业部门、吉林特产研究所及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专家到村里来讲课,以“果树种植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技术”、“法律法规培训”、“土地承包法”等知识培训为主,受训群众达2000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令人可喜的是,窝集口村每次开展培训,都会吸引周边各村的群众前来学习。这些村民有荒山村的、五道河村的、七道河村的等,窝集口村文化学习场所的吸引力和影响范围大大超出窝集口人的想象。

文化大院成了“爱国主义电影放映”基地、“卫生健康知识讲座”课堂、普法阵地……

通过努力,窝集口村已经培养了一批政策宣讲户、科技致富户、遵纪守法户等文化中心户,使广大村民的文化知识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目前,窝集口村村民中,至少掌握一门生产技术知识的农户达160多户,有30多户村民成了涉农政策法规的精通户,有力地改善了农民的知识文化结构,文化大院的学习成效和社会影响力十分显著。

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窝集口村,小偷小摸全部消除、封建迷信全无市场、赌博犯罪基本消亡,社会风气极大好转,基本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广场大院真正成了为窝集口村先进文化的集中区和发射台,广大百姓拍手称快。

军霞故里的希望之翼——夹皮沟

时光回到了1982年。
这时的王军霞已经在夹皮沟上了小学。我们看到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王军霞在破烂不堪的小学校门口与几个小朋友合影,她坐在台阶上极不显眼,像一只瘦弱的小猫。从照片背景上看得出,夹皮沟也是个亟待扶贫的地方。而就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蕴育出世界闻名的“东方神鹿”——奥运长跑冠军。
时针指向26年后的夹皮沟村。
“快点走,快点走,今天村里请了个老师在文化大院教咱们跳交际舞。”“真的呀!咱们村里人也能学跳那洋舞蹈。”随着说笑声,我们看见三三两两的农村妇女正结伴赶往村里的文化大院,一打听才知道,白石山夹皮沟村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天专门从市里请了两位专业舞蹈老师教村民跳舞。

  走进夹皮沟村文化大院,一个篮球场和一个漂亮的大舞台出现在面前,院子周围是石砌的乒乓球台和绿油油的青草。据当地的村民讲,夹皮沟村是从去年7月开始筹建文化大院的,由于当时资金缺口太大,村干部带头捐款,村民义务出工建起来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成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并且还建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

  夹皮沟村支书向我们讲述了当初建设文化广场的想法:“过去我们农民忙吃穿,没心思追求精神生活。现在我们的生活逐渐富裕了,闲暇的时间长了,可是发现适合我们农民的文化活动和项目太少了,整个村里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这样也就不能满足农民富而求文、富而求乐的愿望。有的农民精神空虚,开始求神拜佛,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有农民闲暇时,无所事事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我们就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兴建了文化大院,用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农民闲有所乐、闲有所学、闲有所得,引导他们创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现在,夹皮沟村也积极利用文化大院这个大平台,充分调动文体骨干的积极性,把村里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群众组织起来,成立了象棋协会、读书协会、秧歌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协会,会员队伍正在不断扩大。村里定期帮助协会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并且经常开展以读书看报、科技知识比赛、秧歌比赛、篮球比赛等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广大村民积极参与。

农家院飞出欢乐的歌——插树岭

2007920,蛟河市松江镇插树岭村村民迎来了自己的节日——第二届吉林·蛟河·插树岭关东民俗风情文化节,上千名游客在插树岭村品味了村民们精心准备的旅游大餐。

插树岭村是依山傍水的关东村落。2005年,随着电视剧《插树岭》在此地的拍摄和在央视的热播,插树岭村开始小有名气,同时也有了新的致富渠道。村党支部书记赵长勇大胆尝试,建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餐饮,各种村民自产的食物受到游客的青睐。20069月,该村举办了首届吉林·蛟河·插树岭关东民俗风情文化节。据统计,在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村里自办“农家乐”旅游的村民每家都能收入1万多元,当年该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

说起插树岭村的变化,高成录主任一肚子话,“俺们村以前脏、乱、差,全村暂居人口700多人,人均14分地,去了种子化肥,人均纯收入也就1000多元。3年前,被省里评为贫困村。”

说起参与关东民俗风情文化节演出的演员,你没看出来吧,就有咱本村本土的人。

“白天忙店里的活计,晚上一收工,就邀上几个姐妹到村文化活动室学习学习,充充电,也不能总让外地游客把咱当成个大老粗,咱也点武装武装头脑,与时俱进嘛!”说话的正是“奚粉莲家常饭”的老板娘李艳。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插树岭村开始从思想上武装自己了。他们打破了"一包到底"的建设方式,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实用、不大拆大建,不搞行政命令"的原则,采取"农民投资占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的方式进行文化大院建设,充分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财事两宜。为搞好插树岭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市、乡领导曾多次到该村进行现场办公,将部分任务分解到市有关包保部门,进行对口支援。通过各方努力插树岭村建起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兴建了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组建了一支文艺活动小分队。“奚粉莲家常饭”的老板娘李艳就是其中的一分子。这支小分队除了日常组织学习排练各类文艺节目外,还积极参与到两届“吉林·蛟河·插树岭关东民俗风情文化节”活动中来,创编反映本土生活习俗的文艺节目,深受游客们的喜爱。这支文艺小分队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把编排的节目拿到自家的饭店演给游客们看,演好了,联合起来,在村里办个小剧场,把大家创编曲的节目集中起来演一演,到时不仅丰富了村里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能拿给广大游客们看,也能搛个外快。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